对于大多数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,初中数学相对小学数学而言知识容量急速扩张,解题的难度、广度、深度大大增加,五花八门的方法、技巧扑面而来。如果再加上几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,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,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、智力,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,和一些优秀的同学没法比,从惧怕到厌恶直至放弃学习数学。
初中数学的教育目标就是:人人学“有用”的数学;人人掌握“必需”的数学。为此,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内容与程度,不任意扩展内容提高难度,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,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,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数学活动中来,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快乐,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,提高学会数学的自信心。
一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,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
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,在新课的导入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,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,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。上课铃响以后,学生尽管已经坐在教室里,但心情难以一下子平静下来,注意力也就难以集中,一时还难以进入学习状态。此时,教师如果创设一种问题情境,就能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来,有效提高教学效率。
例如:教学“合并同类项”这节课时,我没有直接进入主题,而是非常轻松和学生玩起了算数游戏。我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,将这个数乘以3除以2后加上5的和再减去这个数与12的和的一半。为了体现公平性,我挑了一个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和我一起与全班学生PK,而且特批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。我把计算“秘诀”传授给我的合作者,他每次都是提问的学生话音刚一落下,结果已经脱口而出。这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同学们对这一“秘诀”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。我话锋一转,非常顺畅地就进入本课的主题——合并同类项。
二、降低难度是激发培养学习兴趣的法宝
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,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学习中没有尝到甜头。而让学生尝到甜头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减少知识总量,降低学习难度。基于此,我总是把一个大的教学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学生容易达到的小目标,学生在不断获得小成功的过程中,渐渐地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。在得到一次次激励和表扬中,一步一步迈向成功。
三、让学生在操作、演示的实践中,自主体会学习兴趣
丰富多样的问题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,但光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。有些知识内容,即便是老师做了详细的讲解学生也不能真正理解,短时间记住了,过段时间还是会遗忘。数学中的很多定义、定理在老师看来很简单,学生往往理解起来很困难。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抓好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教学环节,让学生亲自操作、演示,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。
例如,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学中,我让学生剪三个任意三角形,再找三根可拉伸的饮料吸管,用两个大头针连接起来,这样组成一个角度与边长可以任意改变的动态三角形。我让同学们探究:当这个动态的三角形与任意一个固定三角形边边边、边角边、边边角、角角角、角角边、角边角相等时,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?学生一边操作,一边自由讨论,看看哪些条件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?对于争论最大的边边角问题,让学生充分发言并进行演示。最终得出边边角中的角是锐角时三角形不唯一的结论,因此不能用来判定三角形全等。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兴趣盎然,结论是学生自己争论得到的,所以印象深刻,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。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的内容,我都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。
教师只有从感觉上引导、在难度上降低、在过程中鼓励,才能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,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,这样的学习才能持久和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