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|
| |||
本报记者 娄媛媛 2011年4月15日清晨,雷州市英利小学的陈荣老师像往常一样,骑车赶到学校办公室准备新的一天教学工作。9时30分,他脸带笑容走上讲台,给学生教学第十八课《跨越百年的美丽》一文,课文中居里夫人坚定执着和淡泊名利的精神感动着他与学生。 在课堂上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“这是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,融入一个好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!居里夫人完成了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,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。巨大贡献是美,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;淡泊名利是美。” 倾刻,他满面通红,身躯一晃昏倒在讲台上,从此再也起不来了。陈荣老师走了,走得那么仓促,竟未能上完那最后一堂语文课。 远在外地出差的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,得知陈荣老师带病上课倒在讲坛上的事迹后,专门委托市教育局局长陈炎生看望慰问陈荣老师家属,转达他对陈荣老师不幸逝世的深切哀悼。21日下午,陈炎生一行来到雷州英利小学慰问陈荣老师的家属,并送上慰问金。 奉献乡村小学 实现人生价值 陈荣老师生前常说:人生活中的一切最能吸引人的力量是事业,年轻人应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奋斗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 雷州市英利镇鹰峰岭下的林家村,是陈荣老师出生地。林家村是一个贫穷而偏僻的山村,办学条件极差。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后,陈荣看到村里一群仅六七岁儿童要徒步到三、四公里外的新村小学读书,想起自己童年一天来回走十多公里念书的艰辛,深感不易,年轻气盛的陈荣便萌发办校的念头,并取得了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。1974年9月,在生产队茅草屋仓库里,他办起一间仅有18个学生的一二年级复式班。从此,陈荣老师满怀对家乡教育的那份钟爱与深情,踏上了神圣的讲台。村里,传出了琅琅读书声,小孩子们结束了跋涉外地读书的历史。 1976年9月,由于工作的需要,陈荣老师被调离林家小学。曾先后任教于新市小学、新村小学和曾家小学。在这三所学校,他都以校为家,忘我工作。 1977年9月,他调到偏僻的小圩新市小学任教,那里校园破烂不堪,每当夜幕降临,乌鸦啼叫,蝙蝠乱飞。全校五个年级4位老师,每月只有25元微薄工资,不少教师干了一年就纷纷调走,而他在那里默默地工作了5个春秋。 以校为家不缺学生一堂课 从教以来,陈荣以校为家,不论在什么情况下,都不因私事而缺学生一节课。不管是刮风下雨,还是严寒酷暑,他都准时站在讲台上。 1981年6月陈荣准备结婚,本来家人择了吉日良辰,要他请几天假回家完婚,可毕业班语文科考试在即,情牵学子,星期天办完婚事,星期一他就出现在教室里。 同年11月,陈荣母亲患哮喘病,急送英利医院治疗,他闻声赶去,母亲一阵阵咳声,牵动了他的心,他准备向领导请假护理,想尽一份孝心。但一想到几十名学生正等着他上课,他于心不忍又回学校。平时只能利用课间看望母亲,家人埋怨他的心硬,缺少孝心,他却有难言之隐。 爱生如子关注学生细微变化 1986年8月,陈荣参加“民师班”转正考试,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并安排到中心小学工作,先后任中心小学教导主任、老师等职,并长期兼任六年级毕业班语文课。1987年,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陈荣老师是英利镇小学基础教育语文科带头人,长期担任英利镇小学语文科教研会会长、主讲;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获国家、省、市奖。 来到陈荣老师生前的办公室,记者在那整齐的办公桌面找到一张《雷州市小学语文六年级(下册)检测卷三》,卷背用红笔记着:“好的——小蝶:基础和阅读特好;志豪想当演员,千方百计看电视,作文写得通顺具体……”他的同事告诉记者,陈荣老师特别注意学生的细微进步,设法引领学生“单元过关”。 陈荣老师尽管不是班主任,让却一样帮着转化后进生、差生齐心同步回归课堂。他生前还要求学生每周坚持写周记,以让老师更科学地动态疏导帮扶。这招是他创设推行的周记教育法。 来到陈荣老师的住处,家中的办公台面有两块小镜框饰品很引人注目:一块是“老师您好,这是我心底的祝福”,这是学生送的;另一块是“人世间,条条路坎坷,奋斗,勇往莫退缩”。务实、共进,是他一生励志的座右铭。 |
如有侵犯,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,另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如要转载,请务必保留链接:http://www.0759mz.com/xt/2011-05-07/518.html
上一篇: 有多少“黄健”在默默奉献?下一篇: 徐闻中小学校校长三十分钟“论剑”定去留
|